邢庄村“万亩方”粮田成农民副业
邢庄村“万亩方”粮田成农民副业
2015-04-14 11:11:00
清晨6点,邢庄村的天空还未大亮,霍桂英便起床来到院子里,把摆放在不同房间的4台梳绒机一一打开,每隔十几分钟收一次羊绒,间歇时间里准备一家四口的早饭。随后,孩子们吃饭上学,她和丈夫便开始了一天15个小时的梳绒,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本报讯(记者 张双双 杨硕 见习记者 杨鸣宇 通讯员 苏艳 摄影报道)清晨6点,邢庄村的天空还未大亮,霍桂英便起床来到院子里,把摆放在不同房间的4台梳绒机一一打开,每隔十几分钟收一次羊绒,间歇时间里准备一家四口的早饭。随后,孩子们吃饭上学,她和丈夫便开始了一天15个小时的梳绒,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这不得不让人产生一个疑问:耕地谁管?
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解决“谁来种地”
夏津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除去早已名声在外的棉花种植规模,粮食生产自然也不在话下。而郑保屯镇邢庄村便是玉米和小麦规模化生产的典型。
邢庄村是郑保屯镇一个中型村庄,人均耕地面积一亩半,总耕地2300亩。霍桂英家的6亩地无论如何都需要占用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需要有人来解决“耕地谁种”的问题。
郑保屯镇耕地较为集中,可以成片进行大规模农业操作,4万亩耕地被形象地称为“万亩方”。这一特点让“土地托管”政策的实行更为便利,即将村里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者的土地托给合作社等组织,并由其代为耕种管理。目前,入社的农户除了灌溉等少量环节需要人手外,其余几乎不用过问,只等集中卖粮后收钱。
据郑保屯镇党委书记刘永强介绍,土地托管的优势在于规模化管理,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和国家惠农政策享有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生产,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2014年玉米病虫害防治中,郑保屯全镇4万亩玉米全部实行了飞机集中喷洒农药的办法,一天1万亩的高效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和农业成本。“今年3月份,一位村民自己买了飞机,5月份小麦病虫害防治就可以投入使用了。”镇长韩修恒介绍说。
邢庄村目前正处于“土地流转”的模式之下,与土地托管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使用权,相同之处为节约了生产成本,可以节省大量农村劳动力。如此,为“家家户户梳绒”提供了蕞基本的劳动力保障,也使得小麦和玉米亩产量增加10%以上。
“没有实现集中管理之前,小麦每亩单季产量在650公斤左右。”据邢庄村党支部书记曲传存介绍,目前村里一部分耕地已经实行了土地流转,剩下的农户正在逐渐加入。
尽管4月份并非玉米收获季节,记者在位于邢庄村东首的运东粮油交易市场内,依旧看到了堆至房高的玉米,黄灿灿的一片,蔚为壮观。玉米扒谷机、近3米的传送带和振动筛摆放在各家房前,蕞北端的一家正在过筛,将毛粮过滤成净粮,机器轰鸣声传到了市场南头。“市场里的人根据客户需要,决定要不要过筛,有的客户需要毛粮,就不用过筛了,而且价格差距不大。”正在操作机器的经营者如是说。
据市场负责人马庆代介绍,运东粮油交易市场建于2000年,占地40亩,约有50家经营户入驻,多为当地村民,主营玉米交易,河北宁晋、邢台,德州部分县市等方圆300里以内的玉米几乎全部运至此处。每年10月至来年2月的交易旺季,运粮食的大车成队进进出出,很是热闹。
目前市场的年交易量可达两亿五千万斤,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村级粮油市场来说,已经较为可观。尽管每斤利润仅在5厘左右,但因数量可观,每户的年均收入也在3万元左右。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规模,与邢庄村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该村位于夏津县蕞西端、漳卫运河东岸,与河北清河县相邻,308国道、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000年之前,村里有几个收粮户,一户带三户,人数慢慢增加。因都是在路边进行交易,影响了交通,夏津县粮食局和郑保屯镇政府便联合开办了这个交易市场。”马庆代回忆,建立之初,需要经营户一起到处跑市场,联系玉米深加工企业。后来逐渐拥有了固定客户,玉米也就不愁卖了。
运东粮油交易市场的存在为邢庄村的玉米种植户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家门口即可解决销路问题。而村民的小麦也可以就近卖给县里的“发达”和“永乐”两大面粉厂。
农村合作社管理模式,运东粮油交易市场,以及县里大型面粉生产企业对原料的超大需求量,都成为邢庄村农业上的优势所在。
因为羊绒初加工产业占据了邢庄村家庭总收入的九成,包括耕地在内的其他经济来源都只是辅助。
在夏津县很多村庄,因为耕地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家庭开支,很多家长不得不舍下未成年的孩子,赴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打工,孩子则由家中老人照管。
记者在邢庄村多个家庭了解到,邢庄村的耕地面积与周边几个乡镇相差不大,但这里的留守儿童却很少。孩子出生后,家长大多守在身边,这对每位家庭成员来说尤为重要。“村里的年轻人在结婚前会外出打工,婚后,尤其是生子后就会回家。若家中长辈年纪尚轻,就会由他们负责梳绒,年轻人则打理耕地,或在家附近打工。”曲传存说道。
让耕地成为副业的另一个原因是村子里的小厂家,除去羊绒大户需要雇人梳绒外,汽摩配件厂、服装厂、养殖等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邢庄村有一家天津某知名童装品牌的小型服装加工点,可吸纳40人左右。
据工厂负责人王继瑞介绍,儿子儿媳之前在天津企业上班,生子后回家开办了这样一个服装来料来样加工厂。“其中很多工人都是20岁左右的女孩,还有几个之前随儿媳一起在天津打过工,厂子开起来后就回到了家乡,她们都很乐意。”王继瑞介绍,厂子实行计件工资,工作较为熟练的工人每月可拿3000元以上,一般的在1800元左右。
刘永强表示,邢庄村农民经济收入的多元化,不仅让耕地种植成了“副业”,更重要的是让家庭收入较一般农民明显提高了一个层次。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