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土地流转破解“空壳”难题
武城讯(王召华王玉磊程永焘)“今年,我们村一次性流转土地600亩,承包给种粮大户发展特色农业,仅土地流转服务费就为村集体增收3万多元。”12月5日,李家户镇刘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岭介绍。
像刘王庄村一样,武城县已有130多个村利用土地确权的机遇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增收模式,累计流转土地16.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2.6%。仅土地流转服务费一项,年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900余万元。
去年以来,武城县探索实施的多种村级增收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一些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和不靠城不靠乡、发展“三产”没希望的经济穷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仍面临困境。“发展集体经济,消灭空壳村,必须立足‘三农’实际,充分发挥土地这一蕞基本生产要素的作用,向土地要效益,靠土地增收入。”武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季之岭这样说。
在国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今年,武城县出台意见,明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制度,通过完善承包合同、颁发权属证书等方式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并采取土地入股、中介服务、托管服务等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老城镇新南屯社区一次性流转给英潮集团1100亩土地用于辣椒种植,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辣椒种植,农户每亩可获得1100元的基础红利,年底按照4:3:3的比例,将辣椒基地盈余部分再次分红,40%作为基地发展基金,30%归集体,30%给群众。采取这种模式,村集体每年可增收7万元。
武城县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在镇街设立分中心,把发展土地市场、促进群众增收、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中心三大职能。同时,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纳入镇街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年度述职评议和村级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评议内容,按照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考核、年终总评进行考核督导。
截至11月底,武城县189个社区(村)已有127个年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25个社区(村)年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武城镇孟王庄村通过发展土地经济,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0万元,该村每年拿出至少20万元投入到村级公益事业中,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