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林子镇:党建引领以“三跨三联建”谱写乡村振兴乐章
今年以来,林子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党群+村+产业的“三跨三联建”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从服务上联动,从组织上联建,从产业上联合,全力打造以产城融合为“主旋律”的现代林子,以产业融合为“交响曲”的多元林子,以村庄融合为“协奏曲”的共富林子。
搭建智慧数字治理平台。高标准打造镇级党建综合阵地,与园区“两新”党组织、各行政村党支部形成纵横到边的党群服务覆盖网格。将党建系统、政法系统、天网系统等资源接入综合智慧平台,实现信息实时传输,数字实时更新。依托大数据分析功能抓住服务提前量,通过企业、社区数据的实事传输,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想所需,形成“服务前置”的治理模式。
织强产城融合专属网格。聚焦省级工业园区,设立完全中立于镇党委和企业的服务商会,指派镇党委8名CGO专项对接园区企业,负责沟通双方发展计划、协调处理问题、组织开展活动等,通过对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帮助供需双方进行精准对接,为企业投资入驻提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土地、厂房仓库、税收优惠政策等信息服务,在解决企业招工问题的同时也为辖区失业劳动力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
延伸民生信息服务链条。定期与人社局、民政局、卫健局等县直单位进行信息互换,收集就业信息、帮扶信息、医疗卫生信息等,通过各类数字化信息整合,可以显示各类资源信息,包括实时的交通路况、耕种气候条件、物业服务等,为基层治理提供数字赋能,在政务公开专区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在指尖即可了解全方位的服务信息,实现政务服务的“双向奔赴”。
“中心村+特色村+产业村”党组织跨村联建
发挥中心村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苗甫庵中心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园区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挖掘省级化工园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潜力,在为万名职工提供配套服务中衍生三产新业态,带动周边双张村、西郑村、官道村等村不断丰富产品加工、线上推广、物流管理、文化旅游要素,为园区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服务产业园区的现代化城郊农业区,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基地。
打响特色村乡村优势品牌。立足弭家村、天齐庙村、林子街村等特色村旅游资源优势,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党建联合体,抓住旅游人气带来的增收红利,做强“春槐秋实”地域特色品牌。延伸槐花周边产品产业链,与德州市龙头企业——华谊制粉有限公司、山东智慧未来食品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推出槐花蜜、槐花茶、水饺粉等优质农产品和风味小吃,广泛宣传和推广品牌价值,推进乡村旅游消费升级,形成文化、旅游、美食、商业一体化的消费链,为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下基础。
突出产业村经济发展实效。强化双张村、刘北辰村、孙天乙村、宋家村等产业村党支部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主体联动作用,始终围绕“跨村联建幸福家园”重点工作,确定“因地制宜发展项目,科学延伸产业链条,创新运用经营模式”的发展思路。聚焦“三类地”,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扩源增收”工程,对村内边角地、闲散地、坑塘和开荒地进行统一回收,蕞大化挖掘和利用土地资源,形成“组织融合、产业串联、效益聚合”的发展模式。
“土地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共富工坊”集体经济跨产联建
扩大土地规模实现降本增效。通过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生产服务辐射,由苗甫庵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任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带领全镇28个合作社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在全镇推广“八统一”和“一地生五金”模式。联合社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等支持,辐射耕地达2万亩,为周边村群众节约50%的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实行“保底收益加二次分红”的利润分配模式,实现强村共联、群众共富的发展模式。
丰富产业业态形成集聚规模。按照“抓乡促村、整乡推进、全域提升”的工作思路,建成辣椒红党建联合体、金银花党建联合体等7个联合体,发挥党建联合体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统筹作用,全力推进产业型党建联合体提质增效。种植英潮红辣椒、金银花、水果玉米、水萝卜等特色产业,可为单个产业联合体增收60万元以上,实现了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动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创新发展思路盘活小微产业。探索发展“共富工坊”,立足各村实际,整合利用闲置土地开设工坊,结合村民技能特长,以“时间自由、按劳分配”为原则,制定符合村民生活实际的工作模式,刘北辰村服饰加工工坊、李元寨村体育器材工坊等运作模式逐步推开,帮助周边村庄百余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年收入2-5万元不等,激活小微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