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构建541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打造智造名城
6月11日,记者从山东省德州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获悉,德州市2020年至2022年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四梁八柱”,为建设新时代的“活力德州、智造名城”提供强力支撑。
战略定位:打造京津冀鲁区域蕞具产业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即“活力德州、智造名城”。
培育环境友好型的战略新兴产业,为工业发展注入产业新动能和新活力;
引进创新驱动型的颠覆性新技术,为工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和持续活力;
开拓持续发展型的多场景新应用,为工业发展营造协同共生和生态活力;
推动消费升级型的美好生活新需求,为工业发展激发市场升级和民生发展活力;打造产城融合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为工业发展拓展智能升级和城市空间。
2020年至2022年,各县(市、)要聚焦1至3个产业基础区好、市场空间大、增速快的主导产业。
围绕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生态,加快产业链协同改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
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541”产业空间布局管控,确保新企业、新项目必须布局在专业园区,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避免产业雷同、恶性竞争。
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打破县(市、区)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实现企业抱团发展、产业优势互补。
计划到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超过4000亿元,力争形成6个4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实现城市排名进位,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达到京津冀鲁区域中上游,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计划到2022年,规上企业达2000家,营收过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家、5家、15家、65家左右,80%以上的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上市公司达到20家以上。
增强创新引领实力,研发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达到2.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确保三年内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提高集群发展程度,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每个县(市、区)形成1到3个集中度大、产业链条完整、集约水平高、产业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体系。
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顺应国际国内产业演进趋势,全力打造“541”产业体系,即构筑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基建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313个省级和957个市级各类创新平台的优势,聚焦具有基础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养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重点突破、扩容倍增,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主引擎。
围绕绿色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特色轻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为引领,大力压减低端、低质、低效产能,持续推动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夯实新型工业化强市基础。
紧盯前沿大力发展新基建产业,建设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新基建项目,为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与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记者 辛昊龙)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