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重点培植十大产业集群的重大决策部署,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德州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并制定了《德州市工业产业基地个性化培植方案》。现就落实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培植工业产业基地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规划》统揽我市工业全局,对全市八大(4+4)工业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发展趋势、主导产业链及发展方向、产业基地培植、产业规划布局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规划》确定,通过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在全国有分量、有地位、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把我市打造成中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名城,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核心区,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特色新材料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化工、农产品加工及纺织服装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规划》落实。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立足各自产业实际,着眼未来发展,编制本县市区的工业产业总体规划和工业产业基地的建设规划。编制规划要力求切实可行,做到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要加大《规划》落实协调推进力度,明确推进主体和工作进度,确保《规划》的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二、充分认识产业基地建设的主体作用
(一)培植产业基地是培育十大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产业基地是围绕产业链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具有地域特性和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体、企业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靠多个产业基地来支撑,产业基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培植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通过产业基地的合理布局和建设,使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到发挥,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壮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培植产业基地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目前,各县市区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初具规模、潜力很大的工业产业基地,同时也普遍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配套协作不完善、核心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无序竞争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扭转这一被动局面,迫切需要以培植工业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重新谋划布局,高点定位,重点带动,多点支撑,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以基地支撑产业集群,加快工业经济优化结构、提档升级、转型发展。
(三)培植产业基地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培育发展产业基地是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优势产业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培植产业基地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更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当前,我市的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经济总量较小、财政收入偏低,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只有依靠工业实体经济加快成长、产业规模膨胀、经济实力壮大,而产业基地的培植就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培植目标。根据《规划》要求,全市重点培植47个工业产业基地。到2018年底,35个工业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过200亿元的22个、过300亿元的13个;46个工业产业基地纳税超过1亿元,其中过5亿元的27个、过10亿元的12个,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千亿级集群、万亿级规模”目标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要求。按照“高端化、高效化、品牌化、生态化、集约化、集群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产业基地规划培植工作。
1.突出高端化。以技术高端化、价值链高端化、产业链高端化为导向,加快培育一批处于产业链核心区段,研发创新、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高的高端终端产品。
2.突出高效化。强化效益意识,坚持企业效益、财政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企业效益好、税收贡献大、就业吸纳能力强。
3.突出品牌化。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行业话语权、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努力形成品牌效应。
4.突出生态化。牢固树立“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引导企业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马,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
5.突出集约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为主要途径,积极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6.突出集群化。按照相对集中、集约用地、优化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产业基地规划布局,促进企业形成群体、集聚发展,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配套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培植产业基地的优先目标,每个产业基地都要确定1-3家龙头企业,参照培植大企业的相关做法,制定龙头企业个性化培植方案,集中要素,倾力培植,促其加快发展壮大。到2018年底,每个产业基地至少培植1家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过50亿元的达到30家。
(二)延伸完善产业链条。以核心区段为重点,沿着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的方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补链、强链”项目,通过发展本地企业提升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链式发展。
(三)培植壮大产业群体。在加快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培植的同时,围绕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通过招商引资、培植现有企业、孵化新生企业等措施扩大产业群体。
(四)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根据产业实际需要,规划建设专业园区。与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相结合,搞好园区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大企业领办、创办工业园区,吸纳上下游中小企业产业配套。
(五)促进建立良性发展机制。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建立“纵向”协作、配套支持、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在产业链同区段、同品类企业中,建立“横向”联合、抱团发展、避免内耗的良性发展机制。引导同类产品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丰富产品系列,优化产品结构。
(六)配套发展市场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基地,建立六大服务体系:一是研发设计服务体系。依托高校院所、现有企业或引进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研发设计服务体系。二是投融资服务体系。通过设立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增信基金、过桥基金、创业基金等,建立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公共技术(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方式,建立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是企业孵化服务体系。根据产业特点,依托科技创新创业园,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五是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建立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咨询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六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建设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产业基地培植工作放在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同志任组长的产业基地培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是产业基地培植工作的责任人,要牵头抓好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个性化培植方案的制定和推进落实,确保培植目标实现。
(二)强化统筹协调。要发挥好市、县两级产业基地培植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安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科技创业等工作资源和力量向产业基地倾斜、聚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职能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协作观念,做到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确保形成工作合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扶持政策措施,整合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向产业基地聚焦,优先保障产业基地发展所需。落实好、运用好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加快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各类优惠政策,制定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的政策,促使公共资源优先向产业基地倾斜,积极创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
(四)提升产业品牌。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品牌创建、宣传推介活动,积极争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基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完善推进机制。建立完善并认真落实工作调度、督导、通报、考核、奖惩制度,将产业基地培植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通报范围,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每季度进行一次集中调度,纳入每年两次科学发展现场观摩范围,纳入对县市区综合考评体系,年终表彰奖励产业基地培植工作先进单位。
附件:1.德州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另发)
2.德州市工业产业基地个性化培植方案
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德州市各县(市区)政府、 市直各单位联合承办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