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答卷|德州:挺起工业立市强市脊梁
在泰山集团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组装出口的碳纤维运动自行车
十年来,德州工业经历爬坡过坎、结构调整,阔步迈上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贾卫国王惠
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速3.8%,列全省第5位。1至7月工业投资增长23.8%,居全省第4位。截至8月底,全市现有产值超亿元企业358户、10亿元以上企业37户、20亿元以上13户。
10年来,我市工业发展经历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等不同发展阶段,工业立市强市作用更加突出明显。
工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稳住了工业,就能稳住全市发展的“底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战略,厚植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在顶层设计上,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骨干企业发展——
2013年发布《德州市2013年工业工作要点》,围绕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精密(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等产业,扩大工业总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2017年出台《关于实施重点企业“三航”培植计划的意见》,发挥政府“黄金信用”作用,引导撬动银行资金、机构资金、社会资金向“目标”企业聚集,促进实体企业在经济转型期的稳健、持续发展;2020年出台《德州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四梁八柱”,为建设新时代的“活力德州·智造名城”提供强力支撑;2021年印发《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提质增效、鼓励企业做强做大等六个方面,出台切实举措,加快制造业立市强市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路径上,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纷纷上马——
2016年,齐鲁制药集团在乐陵成立安舜制药,致力于建成国内蕞大、世界领先的原料药生产基地;2018年,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基地落户德州,填补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作为行业龙头,有研还成功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德州,实现“1+1>2”的规模效应;2022年,丰树国际食品智造产业园落子齐河,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淡马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新加坡丰树集团投资11亿元,全力打造黄河以北蕞大的集研发实验、中央厨房、物联网平台等于一体的食品制造园区。
如今,行走在德州大地,落地生根的重大项目、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处昂扬着生机活力,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业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前纺车间整洁有序
2021年,永锋钢铁、华鲁恒升、金能科技营业收入分别突破3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家、瞪羚企业16家。
10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破旧立新、动能转换,一大批工业企业和产业集群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形成一批千亿级、500亿级的现代产业集群,培植了一批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工业发展呈现出“群山有峰”、活力无限的生动局面。
“十三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状态。恒源石化、莱钢永锋连续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泰山体育、景津装备、保龄宝生物、通裕重工4家企业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省级瞪羚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5家。其中金麒麟的刹车片、泰山体育的竞技体育器材、景津的压滤机、保龄宝的低聚糖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头部。
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在逐渐加快。2017年,全市上下统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加速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全市整顿、关停“散乱污”企业7953家,六大耗能行业增速全线回落,万元GDP能耗下降8%,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经过十年发展,全市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41.1:48.4。”市统计局工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养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3.88%升至45.4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8年高于10%以上,持续有力带动全市工业增长。
沿链聚合,集群发展。2020年,我市提出构建“541”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今年进一步聚焦七大先进制造业,明确11个关键产业链,实施“十个一”工作机制,全力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工业经济的发展理念愈发清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我市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市工信局局长孙洪昌介绍。
时下,在宁津县京深数谷产业园,腾讯云工业互联网、全国健身器材产业大数据、健身器材制造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工业设计产业创新“四大平台”已建成,宁津优势产业链正加速迭代升级。
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的工业信息化应用项目,通过对接腾讯云,共同组成企业级云平台解决方案,实现了现场设备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整合、资源动态管理按需调度等效果。“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理,降低人工成本60%、运营成本50%,提高生产效率50%。”公司总经理刘新利说。
这是我市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尤其是我市紧紧把握全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机遇,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以“四新”促“四化”,培育壮大新动能,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医药、生物制造、新材料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例,从2013年引进威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开始,到2022中国(德州)集成电路产业峰会成功举办,将近10年的时间里,我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华丽蝶变,涌现出有研半导体、威讯联合半导体等一批骨干企业。目前,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有8家,成功培育材料、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全市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产业营业收入翻倍,加速形成300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上云转型、借“数”提速,相继出台《德州市实行“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助推“企业上云”实施方案(2017-2020年)》《德州市“云服务券”财政奖补实施细则》等文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云服务券”助推“企业上云”。2021年,全市开通5G基站3055个,新增上云企业332家,4家园区入选省级数字经济园区。“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制造业、通信服务业为增长点,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带动融合应用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孙洪昌表示,为进一步鼓励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今年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类的技改项目奖补比例由3%提高到5%,蕞高奖励额度也由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全市还将推进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培育数字产业、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等重点任务,努力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应用与服务高地和数字驱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全国标杆。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
德州市纪委监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暨“机关大讲堂”专题辅导报告会举行
德州市十九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八次会议
中心城区交通运输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德城区交通运输局今日揭牌成立
深读 一家四代“黄河人” 76年接力“守心”
血脉相连德州女孩王晓蕊创作千册立体漫画书献给血浆捐献者
微视频丨战武汉: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童心绘制 爱我中华我市50个家庭手绘“心中的祖国”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