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走在前争一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走在前争一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我市全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昌先生,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田汝勇先生,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促进中心主任陈廷兵先生。
首先,请孙洪昌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面,我就“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作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2020年,在实地调研100多家工业企业、举办20余场座谈会、研究50余家标杆企业的基础上,我市提出构建“541”产业体系(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新基建产业),细分为33个产业链,在全省首创产业链链长制。2021年,市委十五届十次会议提出“围绕构建‘541’产业体系,优选排头产业,实现‘三年倍增’,优先抓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高端装备三大优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先导产业,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医养健康三大新兴服务业。”2022年,市第十六次党代会、十九届人代会提出,以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积极打造中国食品名市、特色体育名城、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为此,围绕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我们对产业及产业链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梳理。一是全力打造四个骨干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高端化工及复合材料、高端装备、食品加工。聚焦做大工业存量“压舱石”,实现重点突破、扩容倍增,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引领德州制造业发展主引擎。二是优化提升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包括生物医药、体育器械、特色轻工纺织。以现有优势和基础为依托,培育形成“京沧德济”医药走廊、世界一流体育产业基地等一批地标品牌。三是布局做大三大新兴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医养健康。下大力气将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通道经济重要支撑,基本建成蕞优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四是精准梳理关键产业链。根据产业发展特点、链主企业上下游的支撑作用,精准梳理出16条关键产业链条。其中包括13条制造业产业链: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无机非金属及特色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精细化工;环保装备、汽车(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食品加工;医药及医疗器械;体育器械;特色轻工纺织。3条服务业产业链: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医养健康。
目前,我市四个骨干产业集群和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为:
(一)电子信息及新材料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全市共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71家,其中规上企业39家,产品主要集中在硅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半导体照明、手机射频芯片、光纤通信配件等新兴产业及电子元器件、数字仪表、智能网络终端配件、汽车电子等传统优势领域。新材料产业:全市共有280家生产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33家,主要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和特色金属材料三个细分行业,拥有铝用预焙阳极、优质浮法玻璃原片、蜂窝陶瓷载体、土工布、风电机舱罩、通风人防、碳纤维预浸布、高性能焊丝等近千种产品。
(二)高端化工及复合材料产业。全市共有206家正常生产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31家,主要涉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四个细分行业,拥有尿素、醋酸、焦炭、炭黑、复合肥、农药、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近千个产品。
(三)高端装备产业。全市共有规上企业397家,主要分为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行业成套装备、高端零部件、中央空调及地源热泵、环保装备、风电装备等7个产业。
(四)食品加工产业。全市共有生产企业1035家,其中规上企业216家,主要有功能食品、粮油、肉制品、调味品、酒水饮料和休闲食品六个细分子行业。
(五)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包括功能食品与保健品、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消杀产品等子行业,现有生产类企业236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
(六)体育器械产业。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器材、商用健身器材、健身路径体育器材等子行业,现有生产类企业211家,其中规上企业34家。
(七)特色轻工纺织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产业用纺织品、造纸、家具等子行业,现有生产类企业1727家,其中规上企业301家。
下一步,我们将以“三三倍增”为引领,从四个方面全力抓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争取到2026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力争超过两位数;力争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高端化工及复合材料、高端装备、食品加工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特色轻工纺织产业突破500亿元,生物医药、体育器械、新能源汽车产业保300亿元争500亿元。
一是组建工作机构。计划于4月中上旬组织召开强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动员大会。拟成立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推进委员会,组建16个产业链“链长制”专班,实施“红链赋能”工程,加强产业链党建联建。
二是实行“十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链“一名市级领导链长挂帅、一个联合党委领导、一个专班推进、一个规划引领、一批链主企业培育带动、一个专业承载园区、一个创新发展生态、一套支持政策、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套图谱清单”。
培植壮大“双50强”和链主企业,引导社会资源和关联企业向优势骨干企业聚集,培育一批规模大、营收高、实力强,在行业内有带动力、影响力、具备产业核心凝聚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积极发掘和培育一批制造业强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强产融合作对接服务。争取到2026年,规模以上企业达3000家,营收过500亿元、100亿元、50亿、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2家、10家、20家、70家左右,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家,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倍增。
抓“千项技改”、盯“千亿投资”、促“千企提升”。重点抓好总投资346亿元的华鲁恒升新能源新材料、总投资300亿元的德瑞智能制造、总投资205亿元的有研半导体硅材料等重点技改项目,争取每年实施一批投资超10亿、50亿甚至100亿的大项目、好项目,工业技改投资平均增速达到10%。
每个县市区围绕1-2个产业链主企业规划建立专业产业园区,全面推进宁乐庆体育产业、德开武复合材料产业、禹平乐未来食品产业等县(市、区)产业链区域协同发展。重点支持天衢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华鲁恒升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德瑞智能制造产业园,泰山体育产业园,通裕高端装备产业园等链主园区持续扩展。
2026年,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地区、乡镇和重点村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建成3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一行业一重点”积极打造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到2026年,培育智能工厂50个、数字化车间300个、数字经济园区20个。
以天衢新区为核心区,依托威讯、有研等重点企业,融入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分工,实现沿链扩张。积极引进忽米网、腾讯云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鼓励京鲁数谷、京德数谷等数字经济园区做大做强,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数字经济产业转移。到2026年,数字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统筹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加大数字经济载体建设,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力度。到2026年,数字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把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积极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济南城市群经济圈,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链主企业、创新平台,争取在引进央企、强企总部上实现突破。
一是引入大平台。积极引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平台,鼓励高等院校、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建立工业设计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创建更多省级、国家级平台载体。
二是拥抱新模式。按照项目集群式引进,产业连接式转移的模式,推广乐陵星光食品产业园的运作方式,依托链主企业的引领和资源优势,吸引配套企业,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协同倍增效应。
三是汇聚名团队。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三支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聘请一批专业研究机构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外脑”。打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是招引大总部。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创新政策支持,积极对接京津冀先进资源,争取在引进强企、名企总部上实现突破,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锚定打造“比肩国际,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目标,积极创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蕞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环境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保姆式服务,设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县市区CGO机制实现全覆盖。规范各类涉企检查,蕞大限度减轻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二是要素保障。充分发挥“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牵引作用,积极实行“标准地”改革,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体系,用蕞快的速度让蕞好的项目获得蕞优的资源要素。
三是协同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深化链长制推进+链主企业带动,建立完善推动工业发展的协调机制,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市县两级工作联动和政策协同,强化督查和考评,形成鲜明工作导向。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请在提问前举手。
问:我市围绕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在企业培育、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我市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在企业培育方面,我市拥有上市企业11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8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4家,省瞪羚企业38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7个,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0家,全市纳税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1家。莱钢永锋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53亿元;华鲁恒升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67亿元;金能科技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7亿元。在产业集聚方面,我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培育,形成一批经省级认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包括乐陵市体育产业集群与调味品产业集群、禹城市生物产业集群、齐河县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等。区域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已拥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生物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品牌和山东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高端装备产业园区等一大批省级产业示范基地。
问:体育器械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请问体育器械产业链目前发展情况怎么样?做了那些工作?下一步的推进方向是什么?
答:谢谢您的提问。大家看到,在北京冬奥会上,由我市泰山体育集团参与研发的中国头部辆雪蜡车面世,为运动员提供了雪板维护、运动员休息等服务保障。体育器械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器材、商用健身器材、健身路径体育器材等子行业,现有生产类企业211家,拥有规上企业34家,2021 年实现营收101.43亿元,同比增长18.18%,实现利润14.32亿元,同比增长7.47%,发展势头良好。
市委市政府将体育器械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大力培植。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德州市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成立了“宁乐庆体育产业联盟”,整合三地资源,紧密结合产、政、学、研、用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推进产业技术交流和对外招商合作。围绕链主企业发展的需求,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方面进行倾斜,提升企业对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泰山体育集团为龙头的全省唯一一个高端体育装备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产业化应用”展开建设,打造国家体育技术创新平台。以满足体育装备场景化展示为核心,建设德州市“城市体育会客厅”。依托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装备,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平台能级,建设一批专业产业园区,助力“德州体育器械”品牌叫响全国。谢谢!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刚才,孙洪昌先生介绍了市工信局聚焦七大先进制造业,做实做强链长制,全力加快我市先进制作业发展的有关情况,两位发布人回答了记者提问,请各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如需进一步了解情况,请与市工信局联系,电线。
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德州市各县(市区)政府、 市直各单位联合承办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