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雷集镇:老支书经历的新农村之变
雷集镇位于夏津东北部,东临平原,南靠聊城高唐县,北依武城。下辖15个社区14个行政村,人口4万人,耕地面积8.4万亩。
全镇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其中小麦、玉米、棉种等良种繁育面积2万亩,是德州育种头部镇。蔬菜生产市场带动作用明显,大姜庄村建有全省蕞大的黄瓜育种基地。鲁西北蕞大的大葱市场——肖庄大葱市场,日成交250吨,产品远销9省55市,辐射影响周围50多里的人们争相种植大葱。刘宪庄辣椒市场有加工收购业户35家,带动了辣椒产业的发展。该镇芸豆和豆角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是绿色A级蔬菜。
说起西葫芦,其因味美、价廉,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
但在夏津县雷集镇,这里长出的西葫芦可不便宜,每斤要12块钱,比市场上一般的西葫芦价格贵出好几倍。在一个乡镇上,这么贵的西葫芦能卖出去吗?“别说卖了,我们这里的西葫芦供不应求,德州市场上都买不着,全部直供上海!”雷集同脉农场的负责人一脸自豪!
夏津县雷集镇是个农业大镇,老百姓曾经靠土地为生。在地里刨金子不是个容易事,但这里的很多老百姓住进了二层楼,年收入四五万,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康石社区支部书记王万平今年63岁,通过讲述他的故事,或许能够以小见大,窥到背后的答案。
曾经的康石社区,是个典型的小村庄。
农民靠土地为生,种的全是小麦、玉米、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由于社区人少地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们着实沾了光,“有地就意味着饿不着。”王万平说,那时,康石社区一度让周边的村庄很是羡慕。
后来,特别是2000年之后,很多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土地留给妇女和老人打理,家庭收入也不再以种植为主。慢慢地,康石社区的优势不再,靠天吃饭意味着收入难以保证,而且种地的收益难比打工。
但是,康石社区的农民们并没有多少离开土地。“因为土地太多了,甚至有的户家十多亩地,完全就给拴在土地上了。”王万平说,一是因为传统的守旧思想,二是大片土地需要耕种,使得村民们走不出去,成为增收的牵绊。
看到和其他村庄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王万平坐不住了,他开始为村民们琢磨出路。难得的是,2004年,在尚未兴起土地流转政策之时,他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土地租给企业,村民们坐吃佣金,还能走出去打工挣钱。
这个想法在当时显然难以被村民们所接受,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很多人听完后直接发问:“不种地了,我们吃啥?烧啥?牲口喂啥?”
小农思想让这个想法曾一度难以付诸于实践。但经过王万平的奔走,终于有村民表示可以先尝试一下。于是,王万平又千方百计联系企业,使得“土地流转”在十年前便成为了现实。
现如今,康石社区流转的土地达到了2400多亩,与山东鑫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出了优质棉花育种基地,为“棉花之乡银夏津”注入了新活力。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们通过这种方式尝到了甜头。“俺家一共10亩地,全部租给了鑫秋,流转资金一共9500元。俺对象在地里‘下岗’了,就去了德州打工,一年收入3万多;俺在家给鑫秋打工,一年收入5000元。一年下来,俺家少说也得收入4万多。”村民刘希红告诉记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