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挑大梁”高原话巨变
作为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年近六旬的苏占青每天的主要职责,是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如今村里有21名像她一样的保洁员,每月都有800元的固定收入,而这笔收入源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魏家堡村的中藏药材、德州黑驴养殖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新泉村村民马生全,2016年通过参加“雨露计划”家政技能培训,并利用到户产业发展资金购买了水暖维修、室内保洁等设备,从事流动式家政服务工作,年底家庭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8622元,光荣脱贫。脱贫后马生全继续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并利用“530”小额贷款,从一人单干逐渐向团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拥有20多名员工的家政服务公司老板。13名固定员工中有8人是脱贫群众,临时员工15人,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持续推进39个县级扶贫产业园和282个帮扶车间建设,提前一年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126%,年均增长9.5%,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2022年上半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7.8%,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2.2个百分点。同时,支持1622个贫困村发展村级光伏,在168个行政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扶持46.94万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发展到户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青海突出高原绿色、有机、冷凉、光强等资源禀赋,紧紧抓住建设产业“四地”等政策机遇,走“优而特、特而精”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牦牛、藏羊、青稞、枸杞、冷水鱼、村级光伏、乡村旅游等高原特色产业,“三江源”冬虫夏草、“5369”高端牦牛肉、“柴达木”“三江雪”“诺蓝杞”高原枸杞等产业品牌走向世界。
据统计,近年来牦牛肉、藏羊肉每年销往省外近10万吨,占牛羊肉总产量的约1/4;全省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700公顷,产量突破6000吨,成为全国蕞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鲑鳟鱼等冷水鱼产量达到1.38万吨,占到全国鲑鳟鱼养殖产量的1/3;光伏扶贫工程已在全省39个脱贫县实现全覆盖,建成电站73万千瓦,年发电产值8.8亿元,收益达到5.7亿元,7.7万户、28.3万人直接受益。
“青绣”是土族盘绣、贵南藏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的总称,是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近年来,青海省通过设立“青绣”扶贫就业工坊、认定省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古老的“青绣”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的新名片。随着“青绣”走向市场,全省共有各级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0多人、刺绣经营单位近500家、刺绣行业从业人员约30万,让“绣娘”捧上了艺术的“金饭碗”,过上了幸福的好生活。
和“青绣”一样带动群众富起来的还有青海拉面。青海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利用其独特的手艺、勤劳的双手,把拉面馆开到全国330多个城市,目前有3万多家,从业人数近20万人,经营性年收入160亿元以上,真正成为青海各族群众的脱贫致富面、民族团结面、小康幸福面。同时,越来越多的拉面人返乡创业,为扩大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仅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经营者返乡创业开办公司、合作社1500余个,带动当地1.5万户群众从事与拉面产业相关的农业种植、牛羊养殖、加工冷藏、交通物流等产业,实现年产值近10亿元。
青海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荟萃,是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8个省区之一,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增收产业。近年来,青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相继创建“全国高原藏毯产业”“全国热贡文化产业”等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打造“指尖上的青绣”“舌尖上的拉面”等青海民族特色品牌,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奥特迅董事长廖晓霞:做一名科技强国追梦者
刘永好:我们看到了民营经济的美好未来
辐射效应全面铺开 科创中国晒成绩单
提质聚力融合创新 再续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新篇章
工信部:我国已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
工信部: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新形势 将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工信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
度假区“反季增长” 带动周边住宿、餐饮共享“周末经济”红利
首页产业市场即时新闻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