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蕴、有生机、有动力德州夏津依托黄河故道特色生态资源打造文旅融合品牌_大众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武红鹏 赵东辉 通讯员 都宝庆 德州报道
每到闲暇时,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的村民们就会拿上各种乐器,到附近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中演唱当地的小调。在过去,这片占地12.8万亩、拥有6000亩古桑树群的国家级公园只是当地歌谣里提到的“荒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片“荒郊”不但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还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县也成为了中国椹果之乡、山东省旅游强县。
近年来,夏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文化和古桑文化,以桑塑城,“椹果之乡、生态夏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遗产地 千年古桑林”文化旅游品牌也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
有根基底蕴,悠悠黄河留下历史瑰宝
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周围,有不少以“堤”为村名构成的村庄,刘堤、杨堤、唐堤……它们是当年黄河在这里行走留下的烙印。
两千六百年前,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滔滔河水裹挟着滚滚泥沙流经今夏津境内行水613年,在这里留下一片“不宜稼禾”的沙丘地。与人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土地之争”,沙丘地变成了森林覆盖率高达61.8%的绿色屏障,素有“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之美誉的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便坐落其中。
如今在蜿蜒起伏12.8万亩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中,6000亩的古桑树群跨越元明清三朝代,仅百年、千年古桑树就近三万株,被第三次国家文物普查认定是至今全国规模蕞大、树龄蕞老的桑树群,是国内蕞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之一,201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入选“黄河文明”国家旅游线路。
为全力展现千年古桑树群的农耕文化底蕴,夏津县注重古树保护与群众受益并进,做好古桑资源开发保护,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对2万余株古树建立档案,签订管护责任书,给农户发放古树补助,由政府和当地群众一起维护。此外,鼓励群众以桑树入股并分享旅游门票收入,共享旅游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在开发中保护,这片古桑树群带动周边3万多名群众受益,每年户均增收1000多元,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近年来,德州市重点扶持生态旅游项目,支持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化公园改造项目纳入“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年度重点项目,对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核心区进行环境整治及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等。
有生机活力,“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旅融合品牌
坐落于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中心位置的德百温泉度假村,可以称得上是鲁西北地域规模蕞大、泡池数蕞多、作用蕞齐的大型户外温泉。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景观园林、大观园生态餐厅、室内温泉、室内游泳馆一应俱全,大型室外温泉、养生馆、三百生态游乐园、颐养中心相映成辉,是目前鲁西北地区规模蕞大、硬件设施齐全的综合性温泉度假胜地。68个温泉池是度假村里蕞大的亮点,泉汤潺潺,香气缭绕,每一个温泉池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功效,人们在泡温泉的时候,既保健养生又放松身心。多年来,德百温泉度假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屡创新高,带动了地方人气,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
与度假村相邻德百旅游小镇,是德百集团充分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的原始地形地貌以和古椹树群落,将传统民俗民风与夏津本土文化有机融合,以齐鲁民俗休闲体验为契入点而打造的集吃、住、娱、乐、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小镇。
近年来,夏津县依托古桑树资源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在黄河故道国家级森林公园建成颐寿园、杏坞园、香雪园等生态园区,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优质平台。深挖农桑文明,连续举办了十四届梨花节、椹果生态文化节。完成朱国祥纪念馆、前屯古桑村落、平安湖小镇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改造提升。通过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先后引进建成德百旅游小镇、山东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桑文化博物馆、桑黄生态园等项目,与德百温泉度假村形成旅游项目集群,建成打造集研发、生产、研学为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今年,在夏津县的积极推动下,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文化公园改造项目申请文化传承保护领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落实中央资金2000万元,为德州市唯一入选项目。
如今,生态旅游区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采摘、养生度假成为旅游新风尚。每年公园门票、养殖业收入、旅游商品收入、游乐收入、果品增值收入等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
有持续动力,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数百年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古桑树因其防风固沙的作用,成为了当地人民的“保命树”。如今得益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科技研发的创新加持,它们又成为了当地人民的“致富树”。
穿行在景区,随处可见的是各类椹果产品商店。随着夏津县紧紧围绕桑产业的全元素产品开发,这些曾经因放不住、运不出、不值钱被戏做“不长腿”的作物,如今随着“椹果之乡、生态夏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一尝芳泽”,桑类产品在销售市场上已经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截至目前,夏津拥有椹果深加工企业近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作坊近60家。实现了从一粒椹果到桑的全元素利用,开发了椹果酒、椹叶茶等近30类商品,经过二产加工增值,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衍生出一条三产融合的产业链,聚变出一个特色品牌,使小小桑椹身价倍增,桑椹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不仅如此,当地不少村庄依托自身特色也纷纷打造起了特色乡村旅游。位于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核心区的前屯村,拥有树龄长达1000多年的“桑树王”,该村挖掘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起夏津县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夏津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农民收入,留住了更多村民,守住了文化根脉。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附近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路修通了,出行更加便捷;游客多了,种植的农产品不愁销路;就业岗位多了,村民去景区上班收入翻了几番……通过旅游让农业拥抱二、三产业,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们乐在其中、富在其中。
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壮举,承载着厚重的黄河文化和桑文化,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存保障。下一步,夏津县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深挖古桑文化、黄河文化,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让夏津成为京津冀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更多新闻,请下载海报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8/106597009】
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版权声明广告业务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