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投资促进局:全面实施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
德州市投资促进局在日前撰写的调研报告中,对德州市产业链招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全面实施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主要内容如下:
所谓产业链招商,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吸引投资,寻求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求,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德州市已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特色轻工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也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底,全市共有制造业规上企业1469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56家,纺织业110家,汽车制造业40家,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233家。可以说,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的基础已经形成。
2020年至2022年,德州计划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构建“541”产业体系(5大战略新兴产业+4大传统优势产业+新基建),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工程,用三年时间,招引一批行业标杆性企业,招引落地一批引擎性项目,着力实现工业经济在链条化、市场化、智能化、资本化和协同化方面的重大突破,打造京津冀鲁区域蕞具产业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产业链招商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链招商基于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对现有产业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产能过剩的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对薄弱环节进行扶持和壮大,对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再造和“输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德州市现有重点产业链33条,虽有一定产业基础,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低端化、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招商对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产业链招商有利于实现产业升级。一方面,产业链招商可以节约企业生产成本,将上下游企业黏合在一起,通过产业的高度集聚,实现就近配套、就近采购甚至是“一站式”采购。另一方面,产业链招商可以促进产业内技术升级,特别是高端研发环节的引入,能实现整个产业的技术提升,甚至成为相关产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甚至是价格形成中心,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区域竞争力。
产业链招商有利于打造区域品牌。近年来,随着德州经济的长足发展,如有研半导体、泰山体育、玲珑轮胎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产品开发不够,产业链条没有锻粗延伸,龙头企业的拉动效应无法凸显,企业优势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产业链所在区域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并培育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可吸引相关产业企业向该区域集聚,逐渐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规模,在打造龙头企业的同时,助推区域品牌的形成和持续发展。
通过对全市13个县市区的实地调研发现,现有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链条不完善,集群效益弱的现象仍然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产业招商规划缺乏可行性。虽然已经统一编制了《德州市主导产业招商图谱》,但由于部分县市区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产业特色不明显,加上重政绩、重考核指标的短期功利偏好,在制定本县市区产业链招商规划时,很少有县市区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产业链投资指导目录,缺乏明确系统的远景规划及产业扶持路径。另外,很多县市区规划制定后束之高阁,不能真正指导招商实践,实际招商过程中重数量而轻质量,重企业招商而轻产业配套,重招商活动而轻产业链整合等倾向仍较为突出。
二是产业招商政策缺乏针对性。制定专门的产业招商扶持政策对打造产业聚集区作用重大。比如,江西于都为强化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通过出台《关于推进全县纺织服装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于都县扶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吸引了行业龙头深圳赢家时尚集团、广州汇美时尚集团等200多个品牌服装相继入驻,成功引进了安踏等一批品牌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各县市区招商优惠政策大同小异,均为地价折扣、税收优惠等,在产业招商实践中,缺少针对本产业的特色扶持政策,企业投资吸引力不强,与周边地市相比无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社会化招商人员的招商奖励等难以兑现,且没有针对体制内招商人员的奖励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招商人员积极性。
三是产业招商园区缺乏专业性。目前,各县市区园区普遍存在定位不清,产业关联不高,创新能力差,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产业链招商缺乏依托,无法形成投资吸引力,招商成效不明显。园区规划上,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且缺乏功能分区;项目招引上,忽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及渗透性,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在配套服务上,缺少针对主导产业的特色基础配套,金融、研发、营销等外围服务发展滞后。
围绕“一条产业脉络、一张产业地图、一批靶向项目、一个招商专班、一套扶持政策、一个配套体系”等举措,综合运用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方式,全面实施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同时,协调联动,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共建产业链、共享价值链,探索建立飞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引导项目在市域内有序转移。
优化产业链招商环境。一是要把产业链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形式,制定出台奖惩机制和考核办法,常态化实施“一把手”招商工程,督促各级、各部门把主要精力、主要工作放在产业链招商上来,同时建立健全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二是打造平台,建议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基地”的孵化思路,在齐河、宁津、武城等县市区规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园区5G基站、净化车间等基础配套建设,提高园区平台产业承载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引导现有分散的中小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培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在项目招引中,同源企业、同类企业、关联度较强的项目要有计划地放在同一园区来发展,逐渐形成产业规模,打造专业园区、特色园区。
细化产业链招商图谱。一是根据各县市区确定的主导产业,常态化走访新引进产业项目企业和“541”产业规上企业,建立产业链信息数据库,明确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的短板和长板,理清产业链发展的具体需求。二是编制产业链发展生态图,详细梳理产业链上、中、下游关系,厘清产业链各环节的传导机制与价值关系,标注各细分领域龙头、机构和专利技术,协同引进产业链上的项目链、企业群以及人才团队、系列技术等,构筑招商引资“一盘棋”格局。同时立足本地实际,列出推荐招商企业与重点关注企业,并附企业档案与联系方式。
制定产业链招商政策。实施“一链一策”计划,根据各产业特点个性化制定优惠政策,聚焦解决土地、审批、服务等制约产业招商落地的“瓶颈”问题,重点瞄准主导产业链行业前50强企业等招商目标,精准施策,在土地、融资、水电、税费减免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和倾斜,做大规模、做优配套、打好政策组合拳,逐步提升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度。同时,研究制定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围绕人工智能、新基建、氢能源等领域前瞻布局,赴北京、深圳等省市实地调研,借鉴其产业扶持先进经验,探索产业发展扶持路径,招引品牌企业,建设支撑项目,加快打造具有领先性、标志性的未来产业集群。
明确产业链招商重点。一是招引产业龙头企业,要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引进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上,依托本地龙头企业招引相关配套企业。一方面要引导各县市区骨干企业通过并购嫁接、增资扩股等方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紧盯国内外五百强企业以及对地方产业拉动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突破招商瓶颈,引进核心龙头企业。二是锁定产业重点区域,按照各产业现有基础精准锁定产业契合度高、合作紧密、交流密切的重点区域,强力攻坚突破,实现从“普遍撒网”向“精准定位”转变,切实提高招商精准度。三是创新产业招商方式。积极参加行业高峰论坛、展会、年会等进行嵌入式招商,宣传推介德州;加大面向官媒、官网及新媒体的招商宣传力度,打造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吸引有效投资。
建立产业链招商队伍。建立一支懂产业、懂市场、会招商、会服务的专业化招商团队。一是进行招商培训,重点培训“541”产业相关内容,统一现有招商人员的内在共识和言行标准,培养员工的产业思维;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要对社会化招商人员和政府招商人员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激励机制和考核办法,及时兑现承诺,蕞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的招商积极性;三是强化以商招商,引导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召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论坛”等方式引进关联项目,积极与深圳电子学会、纺织行业协会等商协会开展常态化招商合作,继续选聘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家为“招商顾问单位”“招商顾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机构、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驻外机构等合作,更多地利用外力、借助外脑,推动产业链招商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