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杜集镇:唤醒沉睡土地资源增添乡村振兴活力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宁津县杜集镇:唤醒沉睡土地资源 增添乡村振兴活力
宁津县杜集镇坚持党建引领,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改善民生,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聚焦房前屋后和村内闲置土地蕞大效用化,努力形成一套成熟严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打开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闲散土地“生金”的“杜集实践”之路。
“边角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助推器”
近年来,杜集镇得益于农村“边角经济”发展,村民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陈纸房村后陈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发展边角经济,整合村内闲散土地、空闲宅基、村周围和水库周边土地统一规划,共计28余亩,栽种绿化树苗14000棵,实现村集体增收8万元。与此同时,党支部发掘水库资源,开发、整修了村东、村北两个池塘,将村后的池塘扩大到80余亩,与养殖商合作,实现规模化养殖,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舒庄村西舒党支部下足“谋”字功夫,把目光瞄准在村内的闲置资源,通过摸查村内闲散土地、空闲宅基地、废弃坑塘、房前屋后空闲土地等边角资源,整合40多亩,以每年每亩450元的价格对外承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以规模化种植苗木作为增收方式,通过整合土地,种植了4000多棵杨树,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以上。边角经济让农村房前屋后有风景更有“钱”景,让乡村振兴的愿景触手可及。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赋能乡村振兴“加速度”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反复出资整治又进一步加重了村集体负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从另一角度看,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而形成的破旧房屋、断壁残垣成为了农村沉睡的资源财富。为了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及规范管理,杜集镇将“三类地”(宅基地、农用地、飞地)实践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章相结合,以前郝村、前刘村为样板打造“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美丽经济”结合体。2022年4月以来,杜集镇实施百村整治千人示范万众参与“八清零一提升”整治行动,共清理空闲宅基地510块、233亩,计划发展光伏建设、苗木种植等,预计每村可增收5万元。党员群众撸起袖子美化家园,提升了乡村“颜值”,擦亮了振兴“底色”,由往昔的“脏乱差”变为如今的“整洁美”,经济与生态双丰收,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打通土地流转“快车道”
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升组织力为举措,杜集镇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实现规模化经营、集中托管、特色种植。目前入社亩数超过9000亩,大部分以土地承包的方式运营,其中涌现出了一批运营良好的优秀典型,镇示范社数量20个。薛杨村、张定村两村搬入振华社区,旧村复垦周边闲散地,整理提升后以蕞低500元/亩价格发包,整理出的土地近500亩,新成立家庭农场,收入用于补贴村民上楼后生活支出。小李村党支部领办宁津县欣萌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亩数达400亩。其中,种植苗木40多亩,长成后每棵价值200元以上,转移就业人口数62人,每亩收益分红850元。在杜集镇党委的支持下,谢庄村党支部成立了宁津县杜集镇谢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统一购买农资,统一销售,使合作社员们每亩地多增收100余元,剩余的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每户多收入3万元以上,谢庄村的集体经济到达了10万元以上。前刘村党支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发展模式,将村集体土地外包德州新好农牧公司,共120亩,每亩1000元。此外,该村党支部通过成立土地合作社,统一规模化经营土地170亩,2021年前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1万元,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村民得实惠”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