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治理先行平原王凤楼镇先行先试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_大众网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德州的重大政治任务。如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是时******卷,更是政治使命。平原担当新时代使命,勇当探路者,做好答卷人,立足于农业大县这个“蕞大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为充分展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平原创新与探索,大众网德州频道特推出“乡村振兴看平原”特别策划,多路记者分赴平原各街道、乡镇基层一线,蹲点采访,围绕“五大振兴”,积极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沃土良田也是金山银山。王凤楼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农作物种植,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对接科研院校建设农业现代化项目,向亩产要效益
“今年年初,王凤楼镇作为试点乡镇率先开展了以“五整治一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活动,今年上半年的满意度取得了全县排名第四的好成绩。”平原县王凤楼镇党委书记赵宪国说。
王凤楼镇水务村按照“五整治一规范”的要求扎实开展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解决了多年来村集体没有收入的情况
之前,平原县王凤楼镇镇域范围大,人口多,经济发展可以,但遗留问题多,是个信访大镇。特别是前些年,信访量占到全县三分之一,热线倍,干群矛盾非常突出,干群关系严重恶化。全镇出现了一种“接不完的访、清不完的账、调不完的地、换不完的干部”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移风易俗和城乡环卫的满意度在去年的全县排名更是倒数头部,全市120多个乡镇,排名达到了100多名。
从以前令人头疼的的信访大镇,到如今的群众满意度上升到全市中游的可喜变化,离不开近年来王凤楼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党支部领创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综合治理相结合,盘活土地资源,深度挖掘镇域资源潜力,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形成特色优势产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
乡村治,百姓安,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今年,王凤楼镇成为平原县农村综合治理试点镇,在全镇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清障运动,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也为全县全面推开基层综合治理工作趟出了一条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
王凤楼镇党委书记赵宪国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并回答村民的问题
王凤楼店后徐村人均耕地少,有的村民私自占用了很多集体土地,村内矛盾长期存在。面对耕地不平均问题,店后徐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会议,由村“两委”干部带头实际丈量土地,先后召开村“两委”成员会议、村“两委”党员会议和村全体村民会议,将村集体的200亩地重新承包给了村民,此举不仅化解了耕地不均的矛盾,且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5.2万元。这是该镇开展农村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果之一。
今年以来,王凤楼镇按照“五整治一规范”的要求,扎实开展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大胆探索、主动作为,牢固树立群众路线、问题导向,通过先难后易、先声夺人、先礼后兵、先摸后干、先己后人的“五先五后”的工作办法层层推进,切实把农村矛盾隐患清出来、把遗留难题解决出来、把长效机制建起来。
截至目前,全镇共征收各类款项430余万元,其中土地承包使用费210余万元,宅基地有偿使用费80余万元,尾欠130余万元,理顺合同1200余份,清理私搭乱建1100余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改善了人居环境,锤炼了干部队伍,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在农村综合治理中,赵宪国说。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刀刃向内”带头整改,真正成为综合治理的组织者、推动者、先行者。同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农村小微权力运行。通过“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党员干部会,听取群众诉求,充分了解群众意愿,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村财务问题,王凤楼镇统一入账到镇经管站,每一笔支出经过严格程序,确保“用之于民”。
村“两委”干部仔细核对以前的承包合同
我们以农村综合治理为抓手,努力实现干部队伍得到锻炼,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干群关系愈加融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赵宪国说,下一步,王凤楼镇将把“综合治理”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全镇开展蕞美凤楼人评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凝聚乡村发展正能量,既用好五整治一规范的硬措施,又用好文化引领这个乡村振兴的软动力,健全村级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农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王凤楼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对接科研院校,建设农业现代化项目,向亩产要效益。
王凤楼镇胡屯村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沙质土壤很适合金银花种植。2014年起,胡屯村通过流转土地,与德州百花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100余亩的金银花种植基地,进行金银花的种植、采摘、分拣、烘干。去年,基地金银花迎来丰收期,每亩产出干花70多公斤,亩均纯利润达到5000多元。
基地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百余个就业岗位。村民每天可采摘10到15公斤左右的金银花,人均月增收近2000元。
此外,王凤楼镇还发展了苹果、秋霜梨和大棚蔬菜种植,逐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高质高效的种植板块,推动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王凤楼镇确定了流转农村土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深度挖掘镇域资源潜力,不断探索农业产业转型新发展。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王凤楼镇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做好特色农业发展。佳和牧业种养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2亿,分为种殖区和养植区两大板块,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参与到无公害绿色农业种植
2018年,由牧原集团投资约7.8亿元建设的50万头生猪养殖体系项目落户王凤楼镇。该项目竣工投产后,年出栏50万头商品猪,加工生产5万吨有机肥,还可为周边村庄提供近1000个就业岗位。同时依托项目建设,为周边农田铺设了支农管网并提供有机液态肥,辐射面积达20000余亩,将有效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目前,该项目一分场主体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十月份投产达效。
“发展产业是发展实现质的突破的根本之策。我们要因地制宜,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凤楼镇党委书记赵宪国告诉大众网记者。
近年来,王凤楼镇围绕“王凤楼镇水库”做好生态农业。高质量推动张士府水库、水务水库、王凤楼水库的建设。将立足于本镇资源优势,重点推介水库生态观光项目招商,力争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招商方面有突破;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做好特色农业发展。佳和牧业种养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2亿,分为种殖区和养植区两大板块,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参与到无公害绿色农业种植。
聚焦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是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居住,农业耕作主力军流失严重,加上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大型农业机械种植难以推广,农民种植成本偏高,效益低下,种粮已成了农民的“包袱”。
2017年,王凤楼镇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引领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镇试点推行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
截至目前,王凤楼镇已有16个村庄完成领创办工作,共有1249户村民,1.3万亩耕地入社。先期运行的9个合作社,村集体平均增收7万元,全部完成村民一、二次分红,其中王河沟村分红蕞高,人均达到近1400元,实现了农业增效,集体、农民双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领创办合作社的过程中,村干部主动深入群众中谈,事事带头领着群众干,凭着坚定的党性、清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同时盘活了土地资源,激活了农村活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壮大了集体收入,群众腰包也明显鼓了。”王凤楼镇党委书记赵宪国说。
【更多新闻,请下载海报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8/106597009】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广告业务联系方式网站地图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