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米之炊”到“莒品满仓”!村级产业澎湃“强村共富”新动能
近日,禹城市莒镇莒镇村招商项目群机械轰鸣、焊花四溅,工人们或切割钢筋、裁剪岩板,或安装吊篮进行外墙施工,个个都在铆足干劲抢工期、抓进度,现场一片热火朝天。“项目群的厂房主体都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10月就能竣工投产。”莒镇村党支部书记高兴峰介绍,“项目群建成后,年销售额预计能达到1.2亿元,一年可缴纳利税380余万元,市场前景好,发展劲头足!”
莒镇村招商项目群由纸蕞谷包装制品、万顺逞海底生态鱼缸以及预制菜熟食加工3个子项目构成,均是该村自行洽谈、自行招引并且以村集体资产入股的示范项目。“项目群所在地块原为我们莒镇村集体闲散地,‘三调’(即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时被划定为存量建设用地,”谈到项目规划和落地的过程,高兴峰打开话匣子:“我们紧紧抓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机会,化零为整,盘活该块闲置地,蕞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工业土地资源。”为确保招引优质项目,高兴峰充分发挥村支部书记组织引领作用和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抓住济南产业转移良机,积极搜集项目信息,有力推动了3个项目落地。同时,莒镇村还以土地出让金入股3家企业,村庄、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起企村合作共赢新模式。“项目建成后,可解决我村及周围村庄200余村民的就业,月平均收入能达到4000元以上,成为村集体长期性增收、带动村民共富的新引擎。”高兴峰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莒镇用好“兴办村级产业”这个促经济、谋发展的有力抓手,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通过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不断挖潜村庄发展内生动力,为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共富注入新动能。
李富苑屯村富硒黑小麦生产基地,石磨面粉加工车间生产设备正在运行,工人师傅们各司其职,伴随着阵阵机器轰鸣声,一粒粒黑小麦经过除尘、清洗、选杂、清粮、破碎、石磨、平筛等几道工序被研磨成新鲜面粉。看着一袋袋黑小麦面粉贴上“莒满仓”品牌标签后成功入库,李富苑屯村党总支书记于永昌的心里笑开了花。
“老百姓怎么实现家门口致富?村集体经济怎么发展?还是要靠产业、靠项目、靠市场!”生产闲暇之余,于永昌开始了忆苦思甜:“早些年,我们村是个穷村,除了发包几亩闲散地挣点承包费外,集体账户上没几个钱。别说给村里修桥、修路、干大事了,就是过节慰问一下困难老人,买多少袋面、买多少桶油也得掂量掂量数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穷则思变。2021年以来,李富苑屯村党总支多方协调资源,以富硒黑小麦特色农产品加工为纽带,通过盘活闲置资金、闲置土地,建设粮食储备场、石磨面粉加工车间、冷链物流3个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全资产业项目,打造了黑小麦种、收、储、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就拿石磨车间这一个项目来说,每天可以加工黑小麦面粉5000余斤,今年上半年营销额达到21万元,除去成本支出,村集体收益就增加10余万元。”于永昌说,“村集体有了钱,还可以给村民进行二次分红。老百姓‘钱袋子’鼓了,干事创业的心气也越来越高,我们村发展的后劲也越来越足!”
当产业发展与收入成正比,不仅是本村乡亲增了收,十里八乡的众多老百姓也都能从中获益,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群众的生活条件,还有村容村貌和老百姓的精气神。从“无米之炊”到“莒品满仓”,产业发展带动起乡村发展从源头到末端的“微循环”。对莒镇来讲,产业兴旺必须有典型,但不能只有典型——当前,莒镇78个行政村或依托村集体流转土地、搞特色种植,或用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搞生产经营,个个找路子、个个有思路,形成了“样板带动、头雁领航、产业强村”的良好局面。
(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尹睿 记者 贺莹莹 报道)
视频|济南西营:冰天雪地,温柔童话
民企首家泰山脚下!山东党建云平台创新实践基地在华通集团揭牌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